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為了方便全國媽媽們就近到社區保母中心方便將自己小孩暫時交給保母中心,提供全國社區保母中心的評鑑結果,好讓媽媽們選擇優質的保母中心及安心寄託小孩。
以下資訊截自於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統計資料:
市 |
系統名稱 |
承辦單位 |
等第 |
臺北市 |
臺北市 大同及北投區社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
優 |
臺北市 |
臺北市中正區社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
甲 |
臺北市 |
臺北市內湖區社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 會 |
優 |
臺北市 |
臺北市萬華區社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陳重光文教基金會 |
甲 |
臺北市 |
臺北市士林區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母策進會 |
乙 |
臺北市 |
臺北市中山區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臺北市教保人員協會 |
乙 |
臺北市 |
臺北市信義區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臺北市保母協會 |
甲 |
臺北市 |
臺北市松山及南港區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臺北市保母成長促進會 |
甲 |
臺北市 |
臺北市大安及文山區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中華熊媽媽保母公益協進 會 |
優 |
新北市 |
中和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
優 |
新北市 |
永和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中華熊媽媽保母公益協進 會 |
甲 |
新北市 |
板橋北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新北市保母協會 |
乙 |
新北市 |
文山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新北市新店區大愛關懷協 會 |
甲 |
新北市 |
新莊區保母系統 |
新北市幼兒托育職業工會 |
甲 |
新北市 |
北海岸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新北市八里區快樂家庭生 活促進協會 |
丙 |
新北市 |
三重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新北市婦幼發展協會 |
優 |
新北市 |
樹鶯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新北市保母協會 |
乙 |
臺中市 |
臺中市第一區社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
乙 |
臺中市 |
臺中市第六區社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 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
甲 |
臺中市 |
臺中市第二區社區保母系統 |
朝陽科 技大學 |
甲 |
臺中市 |
臺中市第三區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 人臺中市保母協會 |
丙 |
臺中市 |
臺中市第四區社區保母系統 |
弘光科 技大學 |
優 |
臺中市 |
臺中市第五區社區保母系統 |
台中市 社會福利服務發展協會 |
乙 |
臺南市 |
臺南市第一區社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
甲 |
臺南市 |
臺南市第二區社區保母系統 |
崑山科技大學 |
乙 |
臺南市 |
臺南市第三區社區保母系統 |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
乙 |
高雄市 |
高雄市第一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高雄市第一褓姆協會 |
丙 |
高雄市 |
高雄市第二區保母系統 |
輔英科技大學 |
乙 |
高雄市 |
高雄市第三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
乙 |
高雄市 |
高雄市第四區保母系統 |
樹德科技大學 |
甲 |
高雄市 |
高雄市第五區保母系統 |
樹德科技大學 |
乙 |
桃園縣 |
桃園縣第二區社區保母系統 |
臺北市幼托協會(桃園分會) |
乙 |
桃園縣 |
桃園縣第三區社區保母系統 |
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乙 |
桃園縣 |
桃園縣第一區社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
乙 |
桃園縣 |
桃園縣第四區社區保母系統 |
桃園創新科技學校財團法人桃園創新技術學院 |
甲 |
宜蘭縣 |
宜蘭縣溪南社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馨婦幼中心 |
甲 |
新竹縣 |
新竹縣北區社區保母系統 |
新竹縣私立明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
甲 |
新竹縣 |
新竹縣南區社區保母系統 |
新竹縣私立明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
丙 |
苗栗縣 |
苗栗縣北區社區保母系統 |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 |
乙 |
苗栗縣 |
苗栗縣南區社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生命之愛文教基金會 |
丙 |
南投縣 |
南投縣第一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南投縣褓姆學會 |
丙 |
彰化縣 |
彰化縣北區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彰化縣保母協會 |
甲 |
彰化縣 |
彰化縣南區社區保母系統 |
中州科技大學 |
甲 |
雲林縣 |
雲林縣斗六區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雲林縣保母協會 |
丁 |
雲林縣 |
雲林縣虎尾區社區保母系統 |
雲林縣幼兒托育職業工會 |
丙 |
雲林縣 |
雲林縣北港區社區保母系統 |
雲林縣幼兒托育職業工會 |
丙 |
嘉義縣 |
嘉義縣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台灣幼教學術發展學會 |
丙 |
屏東縣 |
屏東縣社區保母系統 |
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乙 |
臺東縣 |
臺東縣社區保母系統 |
國立臺東大學 |
甲 |
花蓮縣 |
花蓮縣社區保母系統 |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花蓮分事務所 |
甲 |
基隆市 |
基隆市第一區社區保母系統 |
基隆市褓姆業職業工會 |
丙 |
基隆市 |
基隆市第二區社區保母系統 |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
乙 |
新竹市 |
新竹市東區社區保母系統 |
新竹市私立光復中學 |
丙 |
新竹市 |
新竹市北區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新竹市嬰幼兒保育學會 |
乙 |
新竹市 |
新竹市南/香山區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新竹市教保人員協會 |
乙 |
嘉義市 |
嘉義市社區保母系統 |
社團法人嘉義市希望種子兒童暨青少年成長協會 |
乙 |
詳細資訊可以到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網站查詢更進一步資訊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圖片來源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政府為了提升北市的孩童健康及醫療服務,特別訂定台北市最新醫療計畫補助方案,以下是截自於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發布消息:
本府衛生局為增進臺北市兒童之健康,提升兒童醫療保健服務特訂定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計畫,相關宣傳資訊詳如附件,如需進一步了解詳情,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網址:http://health.gov.taipei)>市民服務>特殊照護>兒童醫療>兒童醫療補助項下檢視。或請洽本府衛生局:1999(外縣市請撥02-27208889)轉7084
詳細資訊可以到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網站或台北市衛生局網站查詢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圖片來源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說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們心頭上的一塊肉,但在少子化的社會,爸媽們對孩子們的疼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打從出生後,許多父母都怕心愛的孩子們受傷,而寶寶們最常活動的場所就是家裡,也是最常發生意外的地方,因此寶寶的居家防護是否做得好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每一階段寶寶的活動力都有所不同,因此需注意的地方也需隨著寶寶的年齡成長而有所調整。基本上,0-6個月大的寶寶會翻身並有觸摸的動作,因此必須特別注意窒息、從床上滾落及燙傷這類意外。6-12個月大的寶寶會爬會走路,因此要特別注意寶寶活動範圍內尖銳的桌腳及物品,並避免誤吞小物品。大致來說,寶寶的居家防護有下列原則:
1.未滿一歲的小朋友不要使用棉被,因為此時寶寶尚未有足夠的力氣移動棉被,因此很容易會發生窒息的意外。
2.藥品及清潔品如洗髮精、沐浴乳等要收藏好,避免小朋友誤食。
3.經常檢查家裡電器,避免漏電,並注意不讓小朋友觸摸插座。
4.僅只小朋友在陽台玩耍避免意外墜落。
5.小玩具要收好,並在使用時在一旁照看寶寶,避免寶寶誤食。
6.切記不要獨留小朋友在房內,盡量將寶寶保持在視線範圍內,避免意外發生。
圖片來源[1]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會孩子學習建立分享的概念應是從小就開始建立起的,孩子在成長階段的學習與領悟力不同,如何教導他們學習懂得分享是爸爸媽媽必須去了解的課題哟。
分享,對孩子來說絕對不是一項簡單的功課,但是分享是一個很重要人與人的社交行為,要讓孩子學會去分享前爸爸媽媽們必須先要同理孩子的想法,小小朋友們會有搶玩具不知道如何分享可能是因為他們還無法去分辨物品的所有權,這種物權概念發展會隨的年紀增長而慢慢成熟,但是在教導的過程中不要讓孩子覺得學習分享是被迫的,父母應從生活中慢慢引導讓孩子自願延遲滿足、自動對別人慷慨、提供孩子具體的實行步驟,才能有效的教會孩子學會分享。
可以怎麼做?
分享的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親自引導孩子去作出體會,示範並解釋給孩子看,孩子們才能真正去體會,跟孩子說可以一起玩、一起分享,然後引導他們去感覺,告訴他們一起分享是不是大家都覺得很快樂呢? 幫助孩子認知他的情緒,時間久了,認知會轉換成瞭解與回應他人情緒的能力,再來則是以適時的讚揚,鼓勵他們慷慨的行為去讓他們知道分享是一項美好的行為。
分享是需要慢慢去建立實行的,不用強迫孩子把所有物餽贈或借給他人,而是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狀況下,去同理他人,自然做出這樣的舉動並體會到共享的美好。
從小在生活中去幫孩子體現分享教育並從中慢慢引導學習,讓孩子未來能成為樂意去給予的人,也能培養孩子樂觀、不自私的良好人格,讓他們在未來能擁有一個良好人緣且快樂的人生。
參考資料: 讓孩子學會分享,不同年齡教法大不同! Wikipedia , YWCA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網址:http://www.newlife101.com.tw/lm_news_view.php?id=316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有時候父母親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帶給單純的孩子深遠的影響,也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陰影,久而久之影響心智發展。
有時候,父母親會以他人失敗或成功的例子來給孩子作為警惕,或許孩子會反問一個問題:「如果我也做了壞事,你們會怎麼樣?」,如果爸爸媽媽們還沒有想清楚,千萬不要草率的回答或是馬上就責備孩子,而是思考孩子會反問的理由,因為孩子會反問父母親,肯定是有內情的,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當下一個不經意的答案,而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
我曾經在新聞上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名女孩,家境小康,但不知道為什麼養成了偷東西的壞習慣,會把每次偷來的贓物帶回家送給親朋好友,然後欺騙是自己賺錢買回來的,因為都不是很貴的東西,所以每每家人都不以為意。
直到有一天,這名女孩問她的母親:「如果妳正在用的東西,是我偷回來的,妳會怎麼樣?」
母親打從心底認為,自己的乖女兒是在開玩笑,便很隨性的回答:「怎麼可能?這種便宜貨哪值得偷?要偷也偷個貴點的阿!」
結果,當天傍晚,正在家裡休息的母親接到來自警局打來的電話,當這名母親趕到派出所時,才發現自己的女兒正坐在辦公桌旁哭泣,桌上還擺著一瓶國外進口的高級品牌化妝品,這時,那位母親才恍然大悟,但是也為時已晚。
從這則新聞可以知道,父母親最好還是在孩子面前盡量講正面且有意義的好話,謹慎思考孩子問得奇怪或不合邏輯的問題,因為,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行為或態度,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是很難估計的。
(圖片來源自網路)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需要是一項重要的功課,孩子表達能力的好壞可能有各種因素,其中孩子的自信心也扮演了重要的自我認同與孩子的溝通是密不可分的,讓他們知道如何做有效的表達前應讓他們更有自信心,這樣才懂得如何去表達也有能量去學習尊重別人需要,以及體貼別人的感受哟。
“表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其實每個人一出生就具備有表達的能力,就是哭和笑,嬰兒在表達感受上是很直接的,當他們不舒服肚子餓時想哭就哭,得到滿足時想笑就笑,雖然無法說明自己的感受及需要,但寶寶不用隱藏自己的情緒,這也是每個人出生時就擁有的權利。不過當我們漸漸成長時,表達就變得複雜,也與自身的自我認同與自信心有著很大的關係。
隨著年齡增長,從哭笑的情緒表示到學習可以以口語做出表達,用這種更有效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而學習去了解別人的期待及感受本來就是孩子邁向社會性能力的要件,但有些時候因著成長環境的挫折和一些負面的經驗造成自我認同等問題,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不確認自己的價值感,常使得小孩不知道也沒有自信去作出正確有效的表達,可能會變成言語上對人充滿敵意或是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使孩子變得難以去述說自己真正的需要或是會認為他人的意見是在評價批評他,這對未來他們的溝通表達及人際關係上會造成許多的挫折。
所以我們身為爸爸媽媽們在了解孩子們這些溝表達上的問題時,我們要能更有耐心的去包容了解孩子們所面臨的挫折,並努力去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表達方式,引導讓他們去分享去學習感受彼此間表達背後的意義,除了瞭解外更要積極的鼓勵孩子去以正向的言語來述說自己的感受協助他們找回溝通表達的自信。讓他們勇敢去表達,然後在教導學習用正確的話語去述說,如果他們能建立自信感受了解自己存在的價值,也懂得自己有權利來表達需要及自身感受後,這樣子他們才會慢慢了解如何做有效的溝通並開始尊重別人、體貼別人的感受及需要,這是需要時間的磨練與耐心的教導,自信與表達需要父母以愛心去引導孩子一步步向前學習的哟。
參考資料: 學會表達,找回孩子的自信心!, Flickr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人會問,孩子負責任的態度是從哪來的?而為什麼有些孩子不懂得負責?答案也許很簡單,那就是他(她)們從小有沒有養成負責任的習慣。也就是說,孩子的爸媽,有沒有負起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感的責任,身教,對於培養孩子負責任的習慣具有莫大的影響力。
聽別人常說:「孩子年紀還小,等到以後長大了,自然就會比較懂事!」然而,事實上卻不是如此,從小不懂得負責任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大人,負責任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並非是一朝一夕可得。不管事大事小,習慣會讓一個人遇事時,覺得自己應該怎麼做就會往那個方向去做,就算是年幼的孩子,若給他的是一張紙屑也好或是不小心打翻了飲料,都會習慣性地把紙屑丟進垃圾桶或是立即道歉與善後。因為,負責任是一種態度,也是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價值觀與世界觀。
若常逛書局,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育幼書籍,也時常可以看到有些爸爸媽媽,會花錢在買有關品德教育的書,透過親子閱讀來培養孩子書中負責任的道理。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愈不自然的方式,就愈難以生根。培養孩子負責任的習慣即是從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開始!
舉例來說,有一位五歲的孩子,平常在用小剪刀來剪勞作時,有漸漸養成一種好習慣,不用他人提醒,每次都會拿一個一樣的小託盤,把剪下來不需要的小紙片,倒進回收桶中。雖然孩子只有五歲,但凡事他做勞作的地方,永遠都是乾乾淨淨的,因為他了解要為自己的勞作負責任。別擔心孩子聽不懂「負責任」是什麼意思,這個詞是一種抽象的態度、習慣和價值觀,它需要孩子借著日積月累的實際事件,來累積它的內涵,來豐富它的延展性,來拓展自身對社會上應有的處世態度的影響。
要想教出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開啟最有影響力的教導,並且讓學習負責任的態度從小開始,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負責任的人,才能從中得到一輩子的受益。
圖片來源:
http://tw.anyelse.com/
https://www.pinterest.com/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能說,老爸你真的盡力了...有你真好!!
資料來源:
1.http://www.lady8844.com/xingzuo/xzmh/1500207_11.html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網址:http://www.newlife101.com.tw/lm_news_view.php?id=297)
現在的孩子,大多無法體會甚麼叫做生活困苦、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因為,父母給予的照顧無微不至,只要孩子餓了、渴了或是冷了,都會盡可能的想辦法把孩子需要的或是想要的東西買給他(她)們,使得孩子淺意識認為過日子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甚至認為金錢是得來容易的,而不會加以珍惜,更別說會有按時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的觀念了。
有更多的情況是因為,現代社會的父母普遍工時長,能陪孩子的教養時間已經很少了,因為心生愧疚而索性以物質來寵愛孩子,久而久之成為一種「扭曲的觀念」。儘管有人認為理財教育不應從小開始,但是從小擁有正確的金錢觀,未來才能成為一個負責的人。所以,孩子從三歲起,就應該要開始給他們正確的金錢觀了。
為了不讓孩子認為,金錢得來容易而不珍惜,爸爸媽媽們除了應該要有限度的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以外,還有一個獨家秘方可以讓孩子明白,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東西─付出。若父母只是用講述的,孩子一般是很難體會的,而我們可以依循孩子有興趣的事情,來鼓勵他們尋找當義工的機會,讓孩子們放下對於物欲的執念,到收容所陪老人或是孩子聊天娛樂,或是參加環保活動義賣活動,並從中了解到幸福感。
如此一來,孩子或許可以從當義工的過程中,體會到真正的「富有」,並非擁有的財富多,而是了解到付出後所得到的回報,並不一定是用金錢來衡量,而是誠心付出後的滿心感覺,如果父母真的很愛孩子,一定要從小給他們正確的金錢觀念,從過程中體會自己當珍惜擁有,並且有能力的付出與回報,從生活點滴開始做起,才能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不是這麼的簡單!
圖片來源:
http://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
http://gfamily.cwgv.com.tw
http://money.hexun.com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生命開始的頭幾年,對形成性格與情感發展的重要性,不僅是在心理學上受到重視,在思想家和哲學家方面也都很著重。著名心理學家Eric Erikson 說過:生命的頭兩年,足以影響孩子未來。這兩年的黃金時期確實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因為對人的信任與不信任是在這時期所建立的。所以在我們關心孩子、對孩子微笑或者和他說話都有助於孩子日後的態度和自信的發展,在這樣不斷的情感支持之下,孩子就不用再經歷不必要的自我懷疑而發展出叛逆意志。
一般我們認為孩子在發展最快速的時期,是在學校學習的時候,但是諷刺的是,小孩智力的成長最快的階段是進入學校前的這段時期,所以我們應該在孩子頭幾年的學習要更加的去看重;而這幾年的學習,並非是指學識方面的學習,應該是去培養孩子的認知方式(孩子運用組織的方式)和認知功能(運用智慧的方法),這些是在學齡前可以被建立起來的,所以我們要讓孩子透過追根究柢的精神和強力的好奇心來刺激他學習的態度,在這個時期,所學習到的經驗和態度是決定未來智力成長的關鍵,而當中最環境也是很重要的,父母的陪伴與建立一個富含感情且愉快氣氛的環境,也是深深影響著孩子哦。
在此也有兩個觀念要與爸爸媽媽分享:
孩子的感覺勝於思考
父母與孩子間所建立的感情,有助於嬰兒腦部的感情能力與智力去健全的發展,在過去有許多專家都過於把重點放於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因而導致孩子過早辯認文字、數字、顏色、形狀,可能會迫使孩子使用了較低層的思考過程,而非去真正發展學習能力。這就如同馬戲團訓練動物玩把戲一樣,反而無助於發展孩子的學習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兒童心理學家艾爾坎解釋,對孩子施壓以讓他吸收資訊,就是對孩子們傳達一種訊息:必須透過表演來獲得父母的認同,這可能傷害了小孩天生原有的好奇心。這階段父母應該著重於建立與孩子的感情,感情能力不只是未來發展親密關係與信賴的基石,也是智能與許多認知能力的基礎。
兩個月大的嬰兒並不只是會哭鬧,他們也懂得感受情緒
直到現在也還是有許多幼兒發展專家還認為,嬰兒從出生到兩個月還不具備社交、認知的能力,因為他們認為嬰兒在此階段是沒有這些需求的,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動需要被滿足,但其實現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出嬰兒其實懂得意會外在的情緒,有研究顯示出了嬰兒可以透過我們眼睛所透露出白色的鞏膜比例去意會我們現在的情緒,而心理學家史登博士在《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Infant》著作中,對傳統的幼兒發展理論提出了挑戰,他認為嬰兒一出生就是具有社交能力的,在研究中新生兒持續展現出主動尋找刺激的行為,而且也有所偏好,而且從一出生開始,嬰兒似乎就會對所處的世界有一些偏好而顯示出了不同的感情取向。
所以在孩子這個短暫0~2歲的黃金階段父母真的要好好的把握與孩子之間的相處與陪伴他們學習,建立與孩子情感上的回饋,並培養引導孩子的行為,這些都有助於孩子未來認知與知識學習能力的發展哦!!
參考來源:
[1]出生頭兩年-腦成長是關鍵期
[2]圖一
[3]圖二
[4]圖三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網址:http://www.newlife101.com.tw/lm_news_view.php?id=284)
給各位爸爸媽媽們,隨著孩子的成長,應該有發現到孩子對於同儕的意識會越來越強烈,這時候父母可以怎麼做,來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如何與朋友正確相處呢?
其實,人與人相處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到學齡時就會開始有重視同儕的想法,想要獲得認同感、想要屬於自己的團體生活,只是每個孩子的渴望程度不同而已,只是過程中難免遇到與同學吵架,人際關係的憂慮等問題,但是有些孩子卻不一定會輕易地跟爸媽訴說這個煩惱,因為孩子也有自己的考量,可能是覺得自己可以解決,亦或是跟父母說了也沒用等等。
因此,當孩子試著告訴你他在人際關係上的問題時,記得要當一個傾聽者的角色,先別急著潑他冷水,貶抑評價他所發生的事情,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不會與孩子的生活脫節,久而久之產生代溝。
而我們同樣也經歷過在學時期,相信也遇到許多到現在仍是深切的記憶,曾經自己也多麼在意同儕對你的目光。讓孩子知道他的感受你能體會,他的問題你也會和他一起正視、一起解決,當一個陪伴者,孩子明白你和他是站在同一立場時,他也才會願意向你抒發情緒或分享學校與人際的問題。
其實,該怎麼處理人際關係?甚麼朋友能交、甚麼朋友不能交?同儕之間如何相處?這些困惑,父母是可以透過「身教」來讓孩子們親眼體會的,那就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朋友,知道父母親真正和朋友相處的模式,習慣何謂是群體生活,知道甚麼是真正的朋友應該要有的樣子,如此不只能獲得父母親的關愛,也可以從父母身邊的朋友們身上,得到另一種關懷感。
有時候,孩子反而對於外人更願意分享自己的人際困擾,此時,也可以透過自己的朋友與孩子談談,或者把自己跟朋友的相處的故事與孩子分享,說不定比床邊故事更加有吸引力呢!
所以,孩子與同儕之間的關係發展,會深切地影響未來自身身心的發展,需要特別重視。透過父母與孩子間親子的互動關係,或是父母的朋友與孩子間的相處,除了可以了解其他大人們的想法以外,也會漸漸地影響子女的社會化技巧,同時讓孩子們知道在遇到困境時,將會有許多人的支持與鼓勵,不會是孤單一人。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Cmony投資網誌、教育園地、辣媽社區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文網址:http://www.newlife101.com.tw/lm_news_view.php?id=273)
做任何事情,想做才會做得好,更何況是「閱讀」呢~
閱讀是一個好習慣,而「親子閱讀」則又是另一種概念:我認為,「親子閱讀」就是在輕鬆愉快的親密氣氛中,父母與孩子都不以學習為目的,而去共同閱讀一本書的娛樂活動。
因此,親子閱讀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那是「氣氛」,而時間的長短與書籍的數量就不是這麼重要了。該怎麼說呢?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改變,許多爸爸媽媽會願意花大錢,但卻捨不得花時間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或是會把孩子的閱讀變得功利化,只懂得關心孩子學到了多少,而不是和孩子分享閱讀的快樂,如此一來,對於孩子的發展會有負面的影響。以下親子閱讀的方向與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
一、思考本身對於親子閱讀活動認知的偏差
現代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早期閱讀開展較以往重視,因為自身所面臨的社會競爭與壓力使然,導致將這樣的框架硬是套用在孩子身上。而一旦「親子閱讀」成為了硬性規定,或許閱讀的結果會因麻痺而變了質,也就是說過多的注重在發展孩子在於知識與智商等因素的培養,而忽略了他(她)們在於情感與良好閱讀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便是對於親子閱讀活動認知上的偏差,我們可以試著換位思考,讓孩子在一個充滿關懷與關愛的氣氛下,如遊戲般輕鬆進入書香世界。
二、以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早期的閱讀行為
閱讀雖然的確是讓孩子能夠瞭解社會現實,並且獲得知識與經驗的重要管道之一,但是仍不建議以生硬的態度來要求孩子進行閱讀活動,而是讓年幼的孩子參與閱讀有關的活動,且不要太在乎他(她)們在閱讀中得到了多少東西,而是藉此掌握閱讀相關技能與培養閱讀的興趣,並且養成良好習慣,才能為今後的閱讀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親子閱讀的過程便是孩子獲得愛的過程
親子閱讀是父母與孩子透過書本與環境進行交流的過程,在過程中共同探索世界,一同享受相互交流與成長的變化,更多的是與父母共同嬉戲成長的過程。久而久之,父母的一系列與孩子互動的行為都會被他(她)們模仿吸收並內化,同時與書中的內容做比較,對孩子的同化過程亦有所助益,使孩子習得如何「待人處事」。
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在與父母共同閱讀的過程中,可以享受到親子間的濃厚親情,奠定下孩子與父母長輩間的良好感情基礎。事不宜遲,爸爸媽媽們這就去附近的圖書館借幾本好書來與孩子們一同分享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寶、媽寶」指的是把所有事情都以自己的父母為中心,凡事都只聽從父母的意見,甚至連人生路線都完全依照父母親的意思來走,而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自信、沒有主見,更沒有所謂的責任感,總以父母那來作為擋箭牌,依賴他們來作決定。當然,這樣聽起來似乎可以理解成是非常的尊重以及孝順其父母,但當太過分變成了「爸寶、媽寶」,恐怕就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了!
為了不要養出「爸寶、媽寶」這樣的孩子,建議爸爸媽媽們盡量不要急著否定孩子的思想與做法,透過適當的放任教育,除了是對於孩子的肯定與信任的同時,也是培養孩子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懂得獨立與體會每一項決定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與後果。每個人都有可能做錯決定,或者做了許多白工,才知道正確的道路,不管是我們大人還是孩子都不例外。
其實,小學階段的孩子,還未能完全脫離家庭來生活,對於父母親仍有必需的依賴感,即使不小心做錯事,爸爸媽媽們還來得及拉孩子一把,並且將孩子的行為與思想導正,只是就算是對孩子的決定或想法感到不安心、不忍心也要盡可能忍耐,讓孩子去親身體會,之後再將孩子錯誤的行為與思想導正,他(她)們才可能真正的能了解父母親說的話與體會這件事情背後的真正道理喔!
看到這邊,相信許多的讀者朋友們還是仍感到困惑,因為每一個孩子所身處的家庭環境不同,特質個性也不同,管教的方式也是因人而異,乃至該鬆手還是收手的時機與環境也並不是那麼好掌控的。那麼究竟該採取甚麼樣的策略來教育孩子?哪些事情可以讓孩子自行去做嘗試?哪些事情又應該由父母處理?甚麼時候才是能開始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時機?在孩子做錯事後又該以甚麼態度與方式來保護孩子導正孩子?做父母親的,真的很不容易,除了要考慮這些問題以外,還要注意孩子的課業,了解孩子的生活交友圈,知悉孩子的優缺點,並且冒險讓孩子試著獨立,同時又要時時刻刻注視著孩子的行為後果是否出現偏差與錯誤,這一來一往的取捨對多少家庭來說是一項相當不容易的課題……
此時,每一位爸爸媽媽們能做的只有盡可能地讓孩子明辨是非,從旁引導孩子前進在正確的道路上,道路兩旁那是正面積極的路標與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為孩子的的人生觀奠定穩健的地基。誠心期許,每一個家庭的孩子都能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成長,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中流砥柱喔!
圖片來源:
http://mamato5blessings.com/2014/03/hard-let-go-even-just-little/
http://wesharepics.info/imagehgkl-hands-letting-go.asp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之間總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是負面的衝突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永久的負面影響,如沒有安全感或是有暴力的傾向,如何妥善面對衝突以正面方式解決衝突不去影響家庭孩子是父母親很重要的課題。
對孩子的影響
夫妻之間會有爭吵是正常不過的事,但是爭吵的溝通與形式可是影響著整個家庭,若是家長們的爭吵沒有妥善的去處理應對,帶給家中負面情緒的氣氛可是會影響到小孩的心理發展,甚至對孩子造成永久的負面影響,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比較缺乏安全感,日後也容易出現焦慮、甚至暴力反社會的傾向,所以父母情緒及衝突溝通的方式對孩子影響是非常大的。
不要冷戰,做建設性溝通
家庭之間一定會有衝突,所以並不是說刻意避免吵架就能解決彼此衝突,父母有時以沈默不語的冷戰方式面對衝突,這並沒有比較好,而問題也不會被解決,孩子們的情緒是很敏銳的,一定能發現爸爸媽媽不和,這種方式所帶給孩子的心理壓力也是非常大的,父母處理衝突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擁有理性和建設性的態度來面對衝突,需要面對的還是要面對,但是是以正確的方式應對衝突,這樣也能讓孩子們從中學習妥善面對衝突時該有的態度,因為衝突也是孩子社會化必學習的功課之一。
如何解決衝突呢?
互相尊重是關鍵。夫妻即使意見不同,也要懂得尊重對方,但是說的簡單做的真的很難,夫妻之間要懂得讓彼此都能冷靜充分地去表達意見,千萬不要雙方都在氣頭上就開始”不理性”的對談,情緒是需要抒發的沒錯,遇到衝突時若能學習彼此相互讓幾步,冷靜個幾分鐘在處理這問題,情況會有顯著的改善,即使意見不同,也不用不理性的字眼批判對方,當覺得另一伴正在氣頭上時可以要求冷靜或是離開不直接發生正面衝突,離開不表示逃避因為雙方若是無法
理性溝通衝突只會越嚴重,而此時的對談也只是無效的情緒抒發而已,讓彼此學習冷靜自己,以相互尊重來解決衝突,帶出對孩子好的示範。
相互體諒,建立良好家庭關係
除了冷靜後再去做理性的溝通外,學習能夠”聽”對方的意見瞭解對方所要呈述的觀點也是建設性的方法,而非只是辯護自己的意見,傾聽是很重要的態度,也是對彼此的尊重,了解另一伴的想法與感受,不是不留餘地爭論對錯,要能擁有讓彼此表達並思考接納不同意見的空間,因為面對衝突,最重要的還是要去解決問題的,不是看誰吵贏了。
當然,不是說做到了這些夫妻之間就不再會有吵架,但是家庭能更學會到這門溝通的藝術,彼此用心去感受,用愛去體現,學習面對衝突並良好的解決它是愛這個家庭的表現喔!
參考資料:
[1] 夫妻衝突,也可以不傷孩子
[2]圖一
[3]圖二
[4]圖三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工甘味劑(Artificial Sweeteners)就是俗稱的代糖(Sugar Substitute),普遍使用在糖果、飲料、糕點、蜜餞、餅乾等食品中,同常他們的甜度是蔗糖的30~300倍,因此使用少量就有甜味,且成本比蔗糖便宜,在商業利益考量下,被食品工業廣泛使用。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人工甘味劑
吃代糖不會變胖? 也不會有副作用?
代糖的特性是不會被肝臟或是腎臟代謝,不會產生熱量也不會影響血糖濃度,是由腎臟直接排出體外。雖說代糖不會影響血糖濃度但仍須酌量使用,尤其是糖尿病或腎臟病患者,因為像是阿斯巴甜在體內代謝後會釋出苯丙氨酸及甲醇,因此不適合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cs, PKU)的患者使用,有可能造成智能不足。而甲醇再進一步代謝會產生甲醛,此物質會傷害人體。另外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有項研究指出,大多數含阿斯巴甜等人工甘味劑的飲料,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傷害,容易造成懷孕未滿37周就早產,或是有造成癌症或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Am J Clin Nutr. 2012 Dec;96(6):1249-51.)。
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對阿斯巴甜的每日允許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五十毫克﹐歐洲則每公斤體重二十毫克,台灣則是沒有訂定相關標準,不過就一瓶易開罐的飲料(355ml)的飲料約含180毫克阿斯巴甜,因此一搬飲料或是食品中含量很低,故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皆准許阿斯巴甜做為食品添加物,不過消費者自己必須酌量使用。
圖片來源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對孩子早期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嬰幼兒時期到學齡前這段期間是小孩子不論是智力、語言、認知、品德等等發展學習的黃金時期,也就是人一生中發展變化最快也是最為重要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引導與照顧,父母親千萬不要缺席,錯過就不再有機會了!!
孩子需要你
從嬰幼兒到學齡前這段時間是孩子全人發展的關鍵,當然此階段換句話來說也是父母最辛苦的階段,因為孩子們的教養學習是需要付出許多的時間去引導陪伴的,尤其在現今的社會裡,家長們往往忙碌著工作,但是也希望小孩能有更完善的教育,不過經常就將小孩交給保母托嬰,或是交給寶寶幼童安親班等,但這時期的小孩其實最需要的還是父母親自的陪伴,而且也是最值得花時間栽培他們的時期。
最划算的投資
此階段的孩子是人格學習與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們就像是吸不飽的海綿,擁有絕佳的學習能力,但是需要父母去給予引導,因為孩子的認知與行為都還是在學習不斷的摸索建立中,所以面對事情常常也不知道所做的是對或錯,好的與壞的都很有可能在此階段去養成出來,所以父母親必須要時時的去提醒,給予引導與糾正,但是相對來說,這階段也是投資孩子最佳的時機,只要能提供孩子良好的學習與正向人格的發展,對未來孩子的養成教育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觀察、引導,支撐孩子的成長學習
這些教育與孩子全人的發展是建立在父母的身上不能夠被他人來取代的,所以父母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教養者與引導者,沒有人能夠取代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這時期也是父母去奠定孩子建立規矩與好品格習慣的重要時期,親子之間的信任互動培養及在生活當中所給予孩子們正向的引導是很關鍵的,父母需要學習觀察自己孩子的特質和需求,在依據孩子的特質給予適切的回應,建立出彼此的溝通成為孩子的引導者,不斷的鼓勵與糾正孩子的行為態度進而慢慢養成習慣,這樣能更有效的支撐孩子成長的需要。
而且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成長學習影響是不一樣的,父母以愛與陪伴是孩子成長學習的養分,所以孩子的教育爸爸媽媽都缺一不可喔! 把握自己孩子成長的黃金期,千萬不要錯失掉了!
參考資料:
[1] 發展聰明腦關鍵6年 父母角色不可少
[2]圖一
[3]圖二
[4]圖三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請見:http://www.newlife101.com.tw/lm_news_view.php?id=256
三到六歲的孩子,已經具有明辨是非的意識,也漸漸的可以融入團體生活,此時便是父母為孩子建立規矩與好習慣的一個重要階段,所謂的好習慣、規矩,要自然而然的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與家庭的環境氣氛有關。相信爸爸媽媽們都不喜歡因為孩子的不規矩或是壞習慣而弄得親子關係不和陸吧?此時,當孩子願意主動發問、主動思考的幼兒期,便是塑造良知良能的最好時機。
剛滿三歲的孩子,對於許多的事物仍然感到懵懂,需要依賴父母的帶領與育教來慢慢改善與達成特定行為,像是吃飯前要記得先洗手,上廁所後要記得沖水等等。在父母的陪伴之下,讓孩子慢慢養成習慣,並與生活融入應用。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父母的這些要求可能不是很明白其道理,只知道不照著做會被罵,因此,父母要做好身教並帶著孩子慢慢地親身體會對與錯的分別,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
再來,孩子會漸漸地開始主動發問,針對每一件事情或是舉動都會想要探究其原因,而不是只是聽了就會去做,所以父母可以趁著這個時候,將每一個要求孩子的行為與舉動背後的良知良能,以一個較為輕鬆明快的方式告訴孩子。此時,千萬要非常有耐心的教導孩子,因為孩子對於父母的要求有疑慮並不代表他(她)們不想聽話或是叛逆,只是還不明白許多的道理,我們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孩子親身體會,即使無法馬上了解,孩子總有一天也會自己想通許多道理,而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只是需要耐心的解說,更需要來自父母親愛的陪伴氛圍。
孩子到了五歲以後,對於思想與行動的建設更加穩固,慢慢地會去審思父母親告訴他(她)們的行為與道理是否合乎常理,也會去觀察其他人或是朋友的言行是否一致,對自己的影響是否正面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小時候的學習環境非常之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做錯事沒有關係,長大了自然就會改善。如此一來,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將會是致命的,因為養成的習慣是越年長越不容易,改掉壞習慣更是難上加難。在三到六歲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應當好好把握,讓孩子在良知良能的育教中耳濡目染下成長茁壯,才能避免未來的可能衝突喔!
圖片來源:Cmony投資網誌、親子天下Baby、新浪博客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足之間的衝突教養問題是很重要的,兄弟姊妹之間常常會有嫉妒、爭吵和之後沒完沒了的吵架和告狀,面對這孩子之間的衝突問題,父母該如何來學習面對這樣的家庭功課呢?
心中的不平衡
手足之間常常會相互的比較也很容易就會有忌妒衝突的發生,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手足間的不平衡往往在家中有新成員加入時就會開始,像是家中的老大在弟弟妹妹出生後,因為父母更需要花時間照顧出生的弟妹,常常老大心理就會開始吃醋,到了大一點還會相互比較爭吵,這是常有的事,不過父母在有新生兒出生時可以給家中的老大一些引導,告訴他成為了哥哥或姐姐,未來這弟弟妹妹會需要你來好好照顧等正向的訊息,幫助他去接受並懂得對自己弟妹有份關愛分享,會是一項對孩子不錯的心理建設。
體諒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會有這樣的忌妒的感受出現時,父母不要過於苛責小孩的這種行為,因為這是他們真實感受的體現,要懂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諒解,儘量多給予關愛、支持和鼓勵,因為孩子會有這種表現是因為他最需要也是最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愛而已,父母照顧新生兒時也盡量可以分開花點時間陪陪家中老大,並可引導他一起來學習拿個奶嘴尿布來當忙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跟他們說弟妹很需要他的保護和照顧喔,給孩子學習能付出愛與行動,這樣他們心中的衝突與不平衡自然會減少。
父母給予的正確觀念
等到手足都長大了一點,彼此在生活中一定會有摩擦,也一定會開始比較、爭吵並告狀,有時父母給予手足雙方不管是如何的引導解決他們還是會覺得爸爸媽媽怎麼不公平,怎麼對誰比較偏袒比較好,小孩子都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所面臨的事情,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很自然的,而父母最重要的是盡量維持中立的態度,讓孩子們去體會爸爸媽媽永遠是站在同一陣線沒有多偏袒哪個兄弟姊妹,當孩子情緒來的時候,父母最重要的是能夠不發怒的去多多陪伴這些情緒上來的孩子,讓他們知道爸媽永遠是最愛他們的,孩子也會更懂得將這份愛傳遞給自己的手足。
孩子吵架時,要忍耐
當手足之間發生爭吵時,除非是會有危險,不然其實父母可以先忍耐不要插手,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們面對衝突時學習如何去解決,爸爸媽媽們先不要急著管教孩子,應讓孩子懂得去陳訴所發生的事情並引導他們去思考為甚麼要用吵架來解決呢,幫助他們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換作是自己會不會喜歡別人對他們這樣做,讓他們學會溝通,也為自己的行為去學習負責和去原諒對方,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孩子們在面對未來的衝突時才懂得去為他人思考,並了解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除非是孩子們無法自己解決再介入教導即可,把握這小原則,面對孩子的爭吵將不再是問題。
參考資料:
[1]幫助手足學會解決衝突 而非代為解決衝突
[2]專欄畫家 陳奕淳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遊戲和學習在許多大人們的觀念裡彷彿是對立的,即使我本身有涉獵了一些幼教方面的書籍,了解遊戲對於嬰幼兒的重要性,也難以根除這種傳統印象所帶來的影響。其實,遊戲才是幼兒最重要且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喔!「遊戲」對於孩子來說就像是一種生理上的需要,當他(她)沉醉在忘我的遊戲世界中,就會感到滿足。而遊戲也是動物的本能之一,不需要爸媽來教,便能自然而然地投入各種遊戲的方式之中,樂此不疲。
以大人的角度來看,對於新事物、新習慣的學習或是改變是相當辛苦且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會很自然地認為三歲不到的小孩,很多事情根本學不來。其實,對於學齡前的小孩子來說,特別是嬰幼兒階段的寶寶,學習與遊戲是沒有太大區別的。他(她)們會將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一切新事物當成是在玩遊戲,這樣的想法便是促進這時期的孩子快速學習新事物的一個良好契機。
對於三歲以前的孩子來說,學習一點也不難,只要對於新事物與新習慣的教育讓孩子能覺得有趣,他們便會聽從爸爸媽媽的教導來前進。不過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定性都不會太好,當父母在教導的時候,可以試著以較容易抓住孩子注意力的方式進行教育,像是聲音的起伏或是手勢的呈現,來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是有趣的,引起他(她)好奇的,如此一來,便能收到良好的學習與模仿的效果。
此外,爸爸媽媽們如果覺得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需要加強的部分,可以試著重複多次或者每隔幾天就用不同的形式來告訴孩子同一件事情的道理,可以幫助孩子加深記憶,直到孩子能將需要學習的習慣與知識,自然地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為止。而最快的學習方式,就是讓孩子跟著父母一起做一樣的事情,透過模仿大人的動作以及語言,孩子會不自覺得將許多新事物與習慣的學習結果深植入內心之中。
圖片來源:
http://mombaby.tw/
http://fscholars.pixnet.net/
http://www.ys8.com/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的教養是很不容易的,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教懂孩子這道理,孩子們在年幼時期的行為態度是還在摸索沒有辦法控制的,對於教導而言不是講道理就有用,而父母先要學習建立與孩子的信任用心培養與孩子的關係後再循序漸進地給予引導修正。
父母教孩子的方法不是只用管教處罰錯誤的行為而已,孩子在小的時候認知能力和行為上本來就還未成熟沒有經驗,因為孩子們本來就是不知道這件事不能做所以會犯錯是很正常的,但是父母的教導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常常忍不住立即給予犯錯孩子處罰管教,並非說孩子犯錯無須立即教導,但這種方式或許可以讓孩子立即聽從反省,卻不見得能夠內化成為長期的管教成效。
教育,先從建立關係開始
教育是從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實行,且是建立在親子良好的溝通關係上,所以教育的第一步不是建立威嚴給予孩子管教的典範,而是先與孩子建立出良好的親子關係,建立出對父母的信任感,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讓他們願意聆聽去了解父母的管教指正是出於對他們的愛,希望他們能夠去學習懂得改善自己的錯誤,並且親子間擁有良好的關係也讓小孩更懂得順服並試著去理解父母的教導,這是需要花時間去培養的。
成為孩子引導者
在與孩子們溝通,用心傾聽建立出良好的親子關係後,父母角色就是成為孩子社會化過程中關鍵的引導者與教導者,年幼的孩子在生活中需要一定程度的紀律教導及社會化的引導,但是並非跟他們講道理或是管教就夠了,重要的是帶著孩子一起做,引導孩子從中習得經驗,愈小的孩子,行為要被建立,一定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重複練習,犯錯了讓他們換個角度想,父母除了管教還需要引導他們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再來比對一下自己的行為引導他們想想看是否行乎得宜,換做是自己是否會喜歡呢,做到了認知上的規則教導,孩子們就會開始對於社會上的規範會有幾本的認識,藉由這樣的方法引領孩子且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的學習與教育就不會是個大問題。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