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慈的生活雜記 育兒亂搞日記之新地盤/corundum


愛兒睡眠一向是一覺到天亮,九點多放上床,媽媽放風去。
就在阿慈每晚爽爽樂中,突然之間,命運之輪又喀喀喀地轉了起來(聽起來好恐怖)

某日,寶寶開始半夜會醒來叫人!
不外乎一些無聊的理由,
例如:
「幫人家蓋被被!」(你的手去那兒了呢?)
「人家腳踢到欄杆痛痛!幫人家呼呼!」(你是金枝玉葉嗎?床欄杆是木頭做的呀!又不是不銹鋼!)

心想是撒嬌,蓋棉被就蓋吧!呼呼就呼呼吧!
沒想幫忙蓋了幾次被子後,居然發展成一天晚上得起床蓋三次被!!!
到了第N天第N次被呼喊,阿慈有點火氣:「自己蓋被被/自己呼呼!」

愛兒當然就回了那句所有父母聽了都會抓狂的「睜眼說瞎話之我不會!」......
寶寶含淚:「我不會!」

你不會!你不會!你不會!你不會會會會會!(阿慈內心吶喊的山谷回音)

之後見媽媽氣沖沖前來,愛兒馬上改成其他要求:「媽媽!我是要跟你說我愛你!」
(千里迢迢呼喊你老媽前來就是要說聲愛媽咪!!!好好好!算你行)

演變到後來,除了以上舊台詞外,居然還大膽地增進了下列幾項「大逆不道」的新台詞:
「好久喔~~還要睡多久~~」
「我不想睡了~~」
「為什麼要睡覺!」
「睡太久了~~」

(把木魚給我拿來,咚咚咚嗡~~平常心平常心~~他只是個孩子他只是個孩子)
(還是讓我去瀑布沖大水)
(做媽的挑戰實在太多,根本不是人幹的工作呀)


後來寶寶又增加要求:「我要開大燈睡覺!」

這....這怎麼可以,開大燈身體就無法產生充分的退黑激素,身體怎麼好好休息!好好成長!
(雖然阿慈從國小開始就是開大燈睡覺一直到研究所,也很安然地長大了,還很聰明呢(不過有可能這樣才長這麼矮吧!),但是身為「小題大作的焦慮媽媽代表」慈當然不可能讓寶寶這樣作滴。

你外公當年答應,但你老媽可不答應(果然是換個位置換個腦袋)

離題了,回到坎站現場。
就這樣,事情從偶爾發生,慢慢轉變擴大成每天一定發生,
(實際開始日子得查紀錄簿,改天再來補日期,反正就是從沒事漸進到每天晚上都發生,大概有幾個月的時間,時好時壞。)

幾個月下來,事態越來越嚴重,阿慈或公子一個晚上會被喊個三次,而且愛哭的寶寶是喊人喊了五秒見沒人出現就開始哭了(哭哭哭!你是小Baby嗎?)(媽媽抓狂崩潰)(再度奔到瀑布沖大水)

溫柔解釋沒有用!

拐說「媽咪在睡覺有時候會聽不見」沒有用!

生氣警告沒有用!

罰站沒有用!

大發火沒有用!

打手手沒有用!
(註:寶寶越大後,現在阿慈已經幾乎沒有體罰的管教方式了)


沒有用沒有用沒有用沒有用通通沒有用!!!!
哭哭哭哭哭整晚三不五時哭著喊人!!(媽媽再度崩潰!)


育兒之神你可不可以不要這樣考驗我呀!

就這樣阿慈在『壓抑脾氣/忍不住發脾氣』(半夜睡熟被叫醒兩三次,日子一久很難不發脾氣)和『好媽媽應該聆聽孩子需求』的苦海中來回搖擺,偶爾發脾氣,偶爾好聲好氣引導著...發了脾氣又後悔想說只是個孩子,不發脾氣自己又內傷,每天翻育兒書敲木魚,告訴自己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就這樣溫柔/生氣/溫柔/生氣....反覆搖擺,再這樣下去,阿慈都要精神分裂了。

終於在這場混亂中,某一天,終於引導出寶寶說出一句關鍵話:「我不要!我害怕!」

阿慈內心才豁然開朗。
原來是膽小寶突然決定「自己睡覺是件很害怕的事」,就跟「原本天不怕地不怕,但某天突然說會怕黑」是一樣的,孩子慢慢長大,內心的世界越來越複雜,

「拜託!你睡了三年多的房間,全部都沒變!怎麼突然會害怕?」
不過「對著小孩問『為什麼』是沒有意義的」,畢竟小孩子的內心是無法用常理判斷的。

他就是害怕了害怕了呀!教他不要害怕,這跟本人說[蟑螂也是昆蟲的一種,不用害怕]是一樣道理,一樣的廢言。
重點是:他害怕了!
解決方法當然就是要「重新營造這床鋪真是個安心又舒服的秘密小窩」呀!


諸葛孔明慈馬上擬定一整套針對三歲兒的「不著痕跡洗腦計畫」與「上床睡覺不吵吵」新計畫。

第一步:添購硬體設備
於是阿慈上網購買了小夜燈和閱讀燈。
(其實買一個就好了,但阿慈手太癢,一不小心就敗了兩種燈,網購真是個危險的世界,沒有練過的孩子千萬不要上呀!)

第二步:修改寶寶的睡覺家規
首先重申立場:「九點多是睡覺時間,無誤。因為生長激素是晚上九點開始分泌...巴拉巴拉.....(以下略500字睡覺與成長之間關係)......」


但是.....如果睡不著,可以不用睡,可以在床上看書玩玩具。前提是不可以下床,保持安靜。

第三步:微調作息
刪除寶寶的午睡,除非那天出門玩得很累很累,才給午睡。
(註:是可以用提早寶寶午睡時間來解決,但因為還卡到貝貝的作息,所以阿慈就直接刪掉午睡了)

第四步:營造床鋪是自己的秘密小窩
慈:「寶寶!媽咪買了一個小燈(閱讀燈)可以夾在這裡(指床欄杆),你看!自己要開(燈)要關(燈)都可以。」

寶寶眼睛發亮。

慈:「以後上床前,你可以去挑故事書放在床上,你睡不著想看書就可以開燈,想睡覺時就可以關燈,這樣好不好?」
寶寶興奮到要跳起來。

慈:「至於牛牛燈(夜燈),你可以放在這裡陪你。」
寶寶急著白天就要上床睡覺。

第五步:打預防針
每天睡覺前,阿慈一定確認寶寶水杯等等所有東西都齊全,棉被有拉好,蚊帳也有拉好(最近不包尿布,還要提醒寶寶上床前要尿尿這件事),總之不要給寶寶藉口喊人。

然後阿慈就會輕輕提醒寶寶:
「寶寶!媽咪等一下要去洗澡/記帳/去....,晚一點再來看你,你有事先不要喊,因為媽咪可能會聽不到。」(先打『媽媽聽不到,先不要吵』預防針)

接著再提醒:「寶寶!而把拔工作很累,可能在客廳睡著了聽不到,而且你知道,把拔工作那麼辛苦那麼累,就容易頭痛(取代發脾氣的委婉說法),你又一直叫他,把拔可能到最後就會變得很生氣,對不對!」
寶寶點點頭。

慈:「所以寶寶要乖乖!不吵把拔,好不好!媽媽過一陣子就會過來了。」
寶寶再點點頭。

這就是很可愛的牛牛燈,放在床邊當夜燈。
(不過這個是多買的,因為買閱讀燈時不小心看到的,回過神時,卡已經刷下去了)




當然寶寶很愛。(貝貝非常羨慕,常常想偷玩,後來貝貝換房間睡覺後,阿慈也買了一個給貝貝)




整體來說就是這樣,右上是小夜燈牛牛燈,左下角是寶寶睡不著看書的閱讀燈。




當晚寶寶急著要上床睡覺去。一開始超興奮又開燈又關燈,東摸西摸的。

之後,寶寶睡覺前,除了挑選指定陪睡玩具外,還會去挑陪睡故事書,擺在床邊。




是的,後面還有!!!整排床邊都擺滿書,後來阿慈不得不規定每晚陪睡書本上限為五本。




不過這樣子有個小缺點,書本擋住床旁邊電風扇的風向,吹不到床上,使得愛兒常常睡到滿頭大汗。
慈:「寶寶!這樣你會很熱!書拿邊邊一點好了!」
寶寶堅持:「不會!我不會熱!書就是要放這裡!」
慈:「我常常看到你都滿頭汗了!不然,棉被不要蓋三層!」
寶寶:「不要!不要!我就是要蓋三層棉被。」
慈:「.........那......那開點冷氣好了!」
寶寶:「我不要開冷氣。」
慈:「好吧!隨便你,但是如果你熱熱流滿身汗,我就要把書拿開喔!」
寶寶:「好!~~~~」

唉~~~~~~~~~~~~~

(照片:堅持睡到滿頭汗的寶寶)




備註筆記:
糾正孩子的失序行為,如果沒有找到問題確實解決,僅在事先「只打預防針」是沒有用的,記得還是要針對問題解決,才不會發生「明明寶寶都點頭好像明瞭,到最後怎麼依然故我?」的問題。


再舉例:這是寶寶2Y前後發生的事情。
某天,早上乖乖等媽咪來叫的寶寶,突然起床會喊媽咪,然後喊不到五秒沒回應就又哭了,還會越哭越可憐。阿慈自認都有準時叫寶寶,最多晚個5-15分鐘,所以就覺得寶寶怎麼哭得這麼莫名其妙!

後來阿慈總是努力解釋:「寶寶!媽咪九點一定會來叫你呀!媽咪沒出現表示還不是起床時間呀!」
寶寶雖然說懂,但是每次要是提早起床等不到五分鐘就開始喊媽媽,喊了五分鐘後就會開始哭起來。

終於有一天阿慈太生氣,除了重申家規外又補了一句:「難道你覺得媽咪都晚很久才來叫你嗎?」
結果寶寶居然點頭說:「是!」

原來寶寶早上老是在鬧是因為「老覺得媽咪拖很久不趕快來叫我。」

於是阿慈就開始教寶寶看時間,也把房間的數字時鐘對著床鋪。
慈:「寶寶!你看!數字變成9:00時,就是早上九點,媽咪就會來叫你起床了!」

從此寶寶再也沒有吵過媽咪了,早上提早起床又恢復過去乖乖等媽咪(或自己翻身又睡)的乖寶寶了。
(快放煙火慶賀!不然要夜貓慈早上九點前起床,真的太強媽所難了!)

就這樣,一直到寶寶三歲半之後太聒噪,時間一到就會馬上喊著:「媽咪!9點了!」
一刻也不容許老媽賴床。

 

本文章日記經授權轉自慈的生活雜記 育兒亂搞日記之新地盤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配合3月20日「世界口腔健康日」理念,衛生福利部與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牙醫師全聯會)攜手合作,自105年3月21日至4月5日,舉辦「孕婦嬰幼兒親善牙醫院所」活動,提供孕婦及12歲以下兒童,於活動期間持健保卡至「孕婦嬰幼兒親善牙醫院所」就診,可享免掛號費之福利,以實際行動關懷孕婦及兒童口腔健康,建立「長牙就看牙,定期看牙醫」之正確觀念。

 

根據本部調查顯示,民國100年台灣2至3歲兒童齲齒盛行率為31%,5歲兒童之齲齒率則高達79%。為喚起國人對兒童口腔健康重視,衛生福利部呼籲嬰幼兒之口腔保健應向前延伸至懷孕時期,且新生兒開始長牙就應到診所檢查,除早期守護口腔健康外,同時教導父母如何協助嬰幼兒做好口腔保健工作。

 

懷孕會改變口腔環境,增加牙周炎及齲齒的發生率,準媽媽若無法維持口腔衛生,將間接影響胎兒健康。懷孕婦女口腔健康注意事項如下:

 

1.     均衡健康飲食,節制甜食攝取,多吃纖維性食物。

2.     口腔出現症狀,請儘速就醫。

3.     懷孕期間定期,接受口腔檢查及洗牙。

 

另為預防嬰幼兒齲齒,呼籲家長把握下列原則,包括:

 

1.     餵哺母乳,可提供嬰兒最佳營養。

2.     刷牙時應擠用薄薄一層之含氟牙膏(含氟濃度1,000 ppm 以上)。

3.     避免早發性幼兒齲齒,嬰兒自6個月大起應開始用杯子喝流體食物,滿周歲起應勸阻採用奶瓶餵食。

4.     減少含糖飲食。

5.     乳牙一旦萌發就要每天刷牙,刷牙頻率至少1天2次。

6.     照顧者應替幼兒刷牙或監督幼兒刷牙。

 

兒童節將至,衛生福利部鼓勵準媽媽及家長利用這段時間,協助兒童進行口腔健康檢查;另前往親善牙醫院所前,請先電話確認與預約,以節省等候時間!相關資訊請上衛生福利部或牙醫師全聯會網站查詢(網址:www.mohw.gov.tw或www.cda.org.tw)。

 

詳細資訊可以到衛生福利部網站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圖片來源

文章標籤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候小朋友們翻臉就像是翻書一樣快,當情緒一來有時會有失控的狀況,這個時候親子家庭的溝通教育及父母面對此情況的態度就十分的重要,記得與小孩溝通的原則:傾聽、了解原委,而非一昧的大聲斥責,這樣是沒有效果的,以下幾點原則提供給父母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的教養建議。

 

 

首先要了解孩子還無法完全學會情緒的自我控制,情緒來並非針對你,而是不懂得適當的表達
當孩子生氣哭鬧不聽家長話時,很多父母自然的反應會覺得不受尊重,會認為小孩的態度不佳,但是家長必須要了解到小孩面對情緒上的處理方式還沒健全無法跟成人的情緒管控相比,學齡前的小朋友尚不知道甚麼是待人處世的態度,所以往往情緒一來時在我們家長的眼裡會是失控的狀態,因為他們還在摸索學習甚麼是自我的情緒控制,對任何人完全是情緒上的直接表達,而不是針對父母有惡意,若是父母在小朋友此情緒上的表達解釋為態度不佳而給予嚴厲的管教處罰則可能會引發反效果衍伸出更多問題。

 

 

建立孩子安全感,再教孩子學習站在別人的感受上了解”同理心”

孩子們如果出現過度的自我保護,而有生氣、霸道等行為表現時有可能是因為對事物的缺乏經驗沒有安全感,而如處在不熟悉的環境下,也容易會有暴躁的情緒產生。 事實上,孩童階段孩子們就是不斷的在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觀察別人的情緒表達,每位小朋友的學習掌握情緒的管控速度不同,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因孩子的情緒表達就因此動怒,給予孩子過多壓力,要引導孩子慢慢的學習,慢慢的他們將會懂得分享。孩子要先有安全感,才能學會同理心,應當先安撫孩子的情緒,了解情況後給予適當的理性引導式的溝通,把自身的感受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學習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感受上思考。

 


不要命令式規定孩子遵守規定
通常你給孩子一個指示或命令時,小朋友們往往無法有效的去執行或是做完後馬上就忘記了,不要期待孩子們會立即有效地遵守因為小朋友的專注期短、容易分心,面對言語指示本身就需要時間來學習消化,更不用說確實的遵守執行了。可以給予他們漸進式的利誘引導,使小朋友慢慢遵守指示,如要求他們吃飯不要一昧的命令他們坐好吃飯,可以在孩子吃下一口飯時給於鼓勵讚美,或是告述他們確實吃完飯菜後能給他們一段時間玩他們喜愛的玩具等,然後慢慢引導他們去遵守規定。

 

擁有健康的態度教育孩子,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
當孩子常常哭鬧脾氣來的時候,爸爸媽媽的情緒免不得會受到影響,這是一定會的,日復一日處理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有些情形下也會讓父母精疲力盡, 往往一不小心就觸發了親子間的負面情緒甚至責罵發飆處罰孩子,這些親子衝突上的負面情況是無法有效解決情緒上的問題,當孩子情緒來時,父母應當有一個好的心理建設慢慢去陪伴引導孩子們學會掌控情緒,否則當管教趨於嚴厲,親子關係中充滿了這些負面的互動,孩子的情緒無法或是不敢抒發也容易導致不良的心態發展或是導致孩子以後更容易易怒暴躁,陷入惡性循環,所以父母應當檢視面對這些甜蜜負荷時的自身情緒心理狀態,不要與孩子們彼此有了負面的親子關係,可以聚焦放在孩子的正面回應與進步學習上,給予正向的鼓勵,親子間彼此陪伴著對方一步步成長。

 

 

 

 

參考資料:

[1]搞定3大狀況 克服寶寶分離焦慮
[2]圖一
[3]圖二
[4]圖三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依據:宜蘭縣公共托嬰中心設置及管理要點

二、目的:宜蘭縣政府為支持父母安心就業,維護兒童快樂成長,分擔家庭照顧壓力,因此結合民間資源,共同打造平價、優質及友善的公共托嬰中心,提供托育及社區親子服務,以健全本縣兒童照顧支持系統,讓宜蘭成為最適育兒的兒童夢土。

 

其他詳細資訊可以到宜蘭縣政府社會局網站查詢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社會局

圖片來源

文章標籤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中的小寶貝回家後總是東摸摸、西碰碰,無法專注或者有時根本是不想先把學校的課業先完成再去玩嗎? 先學會一些親子間溝通的小技巧在引導孩子去面對學校課業或許就能大幅改善孩子的這種行為喔~

記得不要用命令式語氣
面對孩子常常無法先把作業完成再去做他們喜歡的事情時,身為父母的常常會直接用命令式的語氣督促孩子去完成作業” 還不快去寫作業,現在幾點了?”,”趕快去寫,不然要被處罰咯!”,但是其實這種效果是建立在權威身上,孩子並不會學習主動去實行,這時父母或許能學習換個方式去跟孩子們說:今天甚麼時候會開始作作業呢?有多少向作業需要作呢?你覺得應該要花多少時間來寫這些作業呢?讓孩子去思考並學習掌握時間,不是都靠父母的督促,時間觀念的建立是需要花時間與耐心的,千萬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失去了教導的耐性!甚至可以讓孩子們學習搭配小鬧鐘給他們設定一段時間,讓他們慢慢養成時間的觀念,學習在這時間內專心做該做的事,也是一項很不錯的方法。

 


引導式的學習
有時,我們家長會對孩子不專心的學態度感到厭煩,導致我們往往忘了去關心了解孩子們在學習時遇到的困難及感受,我們或許能換個方式詢問孩子:今天的作業是不是比較難呢?讓我來陪你看一下不會的問題在哪裡。不要常常以責罵和怒氣去推著孩子學習,而是讓孩子知道我們是真的很關心他們,也出於愛很關心他們的學習狀況,有時候適時地陪伴能給孩子許多正向的能量,當正面的經營親子關係建立起後,孩子受到愛與肯定回過頭來就更有能量去面對學校這些課業。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
當面對學習上面的問題時,身為父母的當然能從旁引導他們去突破給予一定的幫助,但是也必須要讓孩子們學習去想方法自己解決問題,不是讓孩子們變成都依賴著父母,反而要利用做功課的機會,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引導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管道與方法,讓孩子把不會做或是有疑問的題目、想了卻找不到方法的作業給記下來,讓他們帶到學校去找同學或老師請教討論,培養他們去面對問題的能力也能從中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並且提升了學習的意願,也學習為自己的課業負責哟。

 


參考資料:
[1]盯6~12歲孩子功課 這樣說更有效!
[2]圖一
[3]圖二
[4]圖三

文章標籤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醫師:您好。

我想請問您什麼時候添加副食品比較好?我的朋友他的貝比3個多月已經開始在配方奶摻米精了 我的貝比滿 4個月了,才要開始吃副食品,我想請問醫師怎樣開始吃副食品才是正確的?

 

醫師:我的小孩最近都不肯喝奶,看到奶瓶就推開。怎麼辦?長得又瘦又小,別的小孩 2個月大,抱起來都比他重,有人說給他加一點味道,也有人說捏一捏他,叫他說多吃一點,可是我又不忍心。我要不要抱他來看醫師?我想請醫師告訴我一些方法, 謝謝!

 

對於小貝比的飲食,在門診中,「什麼時候開始添加副食品」、 「厭奶了怎麼辦?」 都屬於經常性的問題,家長很關切的事項。添加副食品與厭食,看起來這好像似不關聯的事情,其實都和O到6 個月大的貝比有很密切的關係。

        

比如說家屬常問:什麼時候可以添加副食品?通常,我會分析並建議:添加副食品的時機,就是小貝比表現出下列狀況:

 

  1. 厭奶了
  2. 小貝比看到食物會動嘴巴,流口水,有吃東西的意願。
  3. 已經四到六個月大了。

 

 

可見厭奶與添加副食品,是有一點時空的關聯。那麼,我先從厭奶說起。

 

厭奶

 

臨床醫學上真正的厭奶

當有家屬主述厭奶問題時,首先要釐清的是真的厭奶嗎?是每一餐都吃得少,或是都不吃?或是一餐多一餐少的大小餐呢?這時,我通常會建議家屬做「 飲食日誌 」~記錄小貝比每天的飲食狀況 。比如一天六餐,每一餐的食用奶量,然後計算24小時的總數加起來,是多少。

 

如 果不低於他每天所需的奶量,或是差異不大,這種情況就不能叫做厭奶,只是貝比飲食的時間性與分配數量的改變。經驗上這種大小餐的情形,有時候       一段時間過了就會改善恢復了,因為 2~ 3 個月大的嬰兒對於外在環境的變化已會有情緒的反應,這心理微妙的改變,通常會在他的飲食狀況上反應出來。真正進入厭奶期,也就是他的總奶量變少了,大部分 的情形是只有一兩餐維持原有的量。真正的厭奶,醫學上很難有真正的原因,要查出是否真正厭奶,首先要排除病理上的因素:是否有身體上的原因,如腸胃的疾病 或者身體上的生病、不舒服,此時需要請兒科醫師檢查,鑑別診斷。此外,我也會建議家長做個小測試,就是餵奶時,當貝比不肯再吃的時候,試著改餵點水,倘若 這時願意喝水而卻不肯喝奶,那就極可能真的進入厭奶期了。

 

 

 

如何度過厭奶期?

絕 對不要強迫餵食,暫時順其自然 ,可以嘗試少量多餐餵食。 很多家長很在意寶寶喝奶太少而影響生長,於是會採用強迫方式餵食,這種做法反而會讓貝比更不願意主動進食,而對「吃 」產生恐懼、排斥,惡性循環下更不願意吃。改善用餐氛圍 ,請家屬在比較安靜或貝比習慣的空間、環境裡餵食。

 

靜 心觀察貝比的精神、活力與大小便排泄狀況。在這一段時間裡,家長若是怕貝比喝奶太少而缺乏水分,那麼就適時補充水分。只要貝比的大小便正常,精神、活力也 都不錯,只是不想吃東西而已,臨床上通常建議觀察一兩個禮拜即可,不必過 分擔心,或者可以在醫師的診斷下給與一點腸胃性的酵素如表飛鳴試看看 。

 

改 變餵食方式和添加副食品。若貝比在三個月內就開始厭奶,那麼等四個月時大可以給予副食品,嘗試從副食品來增加飲食變化與數量,彌補奶量不足的部分。厭奶的 情況,對父母來說,的確有些困擾 但是換個角度想,是貝比長大了些,該多給予他一些不同種類、更營養的食物了。因此,緊接著來談貝比與副食品的種種問題。

 

 

添加副食品

 

吃副食品的目的

兒 科醫學會的研究及建議,小貝比 4~6 個月大時,就應該考慮添加副食品 。然而,還是要大家先想想給寶寶吃副食品的目的是什麼?有些人把米精、麥精泡在奶瓶中與奶水一起給貝比吃,認為就是添加副食品了,其實那是一種錯誤的方 法。麥粉(或米粉)固然是副食品的首選,但如果放在奶瓶中,一來無法讓小寶寶練習咬嚼,二來量太少,無法供給較多不同的如鐵質、蛋白質、維生素等的營養來 源。

 

添加副食品的目的,是為了供給較多不同的營養來源,同時要訓練寶寶咀嚼與吞嚥食物的能力。那麼,要怎麼添加,要注意什麼,以下有些原則供大家參考。

 

 

添加副食品的原則

  1. 用湯匙練習餵食,從半流質的食物開始,過一段時間後,可以練習吃果泥或菜泥,然後才是半固體食物。
  2. 漸進式添加。從少量開始只添加一種食物,觀察3~7天,有無不良反應,如:皮膚紅疹、腹瀉、腸胃不適等情況。如果適應不錯,可逐漸增量,一週之後再添加另外一種新的食物。然後一、二種食物再調配、混合。
  3. 多樣化內容。副食品的種類可以多樣,但是建議從單純的一種食物開始,先素再葷,再加入肉、魚等動物性食材。在餵食的時期裡,同樣的要細心觀察,而且做父母的,不要期望每一次都吃得很好,小貝比雖小,仍有喜歡吃的,也有不喜歡吃的偏好。家長  要有耐心慢慢多嘗試。
  4. 以天然的食材、保持食材原味為主。若真的需要調味,適時的加一點就好,還是要保持清淡為宜。
  5. 營造愉快的餐食氣氛。當餐餵食副食品的時候,可以暫停一餐奶品而和家人一起用餐,引發貝比吃東西的興趣, 有時可以給貝比一個小湯匙,讓他自己玩玩弄弄,漸漸地讓副食品取代吃奶品。在這裡也和你分享一個經驗:餵食副食品,可以是親子互動的快樂過程。

 

添加副食品與過敏

寶 寶可以添加副食品,固然是一件喜悅,但是家長往往也多了些擔憂,所以門診時,常常有人會問道:蛋、魚肉、海鮮⋯⋯什麼時候可以吃, 海鮮是不是一定要二、三歲以後才能吃?太早吃會不會造成過敏呢?談到這個問題,要跟大家溝通一個新觀念:過去認為添加副食品要避免餵食容易引起過敏的食 物,要等寶寶大一點,一、兩歲了才嘗試,以預防或避免引起過敏。

      

可 是最新的研究及數據顯示,早一點給寶寶接觸那些高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蛋、花生、小麥、魚、貝類等,反而有助於預防過敏,同時由於這些食物都是良好的蛋 白質來源,對於寶寶的發育特別是神經系統的發展,有很大的益處。因此,目前的建議是不需要刻意延遲吃那些食物的年齡,就視同其他副食品一樣的正常時程,就 可以開始。 只是叮嚀你:一定要遵循添加副食品的原則,多觀察小貝比吃過某樣食物後,是否有不舒服、或皮膚出現疹子, 如果有任何不舒服的情形,就停止那樣食物,並尋求兒科醫師的評估與建議。

 

 

最後還要跟大家分享或者說給大家一個信心:不要怕小貝比吃得太少,或長得太瘦,其實小朋友長得如何,只要符合客觀的量尺,該坐、該爬、該站、該學步,生長的時程都很正常,就不要那麼擔心, 要有信心,貝比在你的愛心培育下一定會長得很好。

 

        晚安囉。

 

延伸閱讀: 專業醫師告訴你 奶娃餵奶 種種問題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吃奶時總是吃了又停停了又吃,吃不到幾分鐘就又睡著了,而睡眠時間還不長,大概半小時到一小時就又醒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不知道各位媽咪們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其實,奶水不足可能會是寶寶吃吃停停的主要原因。由於沒有足夠的乳汁,使得寶寶沒有辦法吃飽,又因為吸不到乳汁,便會出現吃了一會休息一會的情況。

 

一般媽咪如果用奶瓶來餵養寶寶,由於橡皮奶頭可能過硬或洞口過小,導致寶寶吸吮需要用力過度而容易感到疲勞,吸著吸著就累了想睡覺,然後睡一會就又趕到餓了。因此,家長要確定奶嘴洞口大小適中的辨識方法,可以藉由把奶瓶倒過來,觀察奶水是否能一滴滴迅速流出為主。另外,餵奶時要讓奶水充滿奶嘴,避免一半是奶液一半是空氣,這樣容易讓寶寶吸進空氣,引起打嗝,同時也造成吸吮疲勞。

 

 

但若是以母乳餵養,如果媽咪的奶量不足,給寶寶餵奶時就要用手輕擠乳房,幫助乳汁分泌,寶寶吸吮就不大費力氣了。兩側乳房輪流哺乳,每次15~20分鐘。也可以先餵母乳,然後再補充代乳品(例如:配方奶)。

 

而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寶寶喝奶後都要能安穩睡上2~3個小時,才能說明喝奶的狀況是正常的。如果母乳不足,寶寶吃吃睡睡,媽媽可輕捏寶寶耳垂或是輕彈足心,叫醒寶寶餵奶喝。

 

特殊情況處理

 

不過,也有的寶寶天生就吃得少,好像從來不會感覺到餓,給奶就慢不經心地喝一會,不給奶喝也不會哭鬧,似乎沒有喝奶的慾望。對於這樣特殊狀況的寶寶,媽咪們可以縮短餵奶的時間,如果寶寶把乳頭吐出來,然後把頭轉過去,那媽咪就不需要再給寶寶喝奶了,過兩三個小時再給寶寶喝,這樣每天攝入的奶量總量其實也並不少,足以供給寶寶每天的營養需求,所以不用太過擔心。

 

最後,提醒各位媽咪~給寶寶餵奶時,要選擇安靜無外界干擾的地方。餵奶時,也不用逗寶寶,就讓寶寶安靜的吸吮就好囉!

 

圖片來源:7headlinesm.life

文章標籤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為了讓父母親增進親子關係,舉辦親職教育講座,以下截自於高雄市社會局網頁內容:

 

為讓父母親放心育兒,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兒童福利服務中心於今(105)年上半年於各區辦理39場次0~2歲免費親職教育的講座課程及宣導活動,期藉由活潑教學、親子互動遊戲與父母親或阿公阿嬤分享親職教育的撇步。歡迎家中有0至2歲兒童父母或領取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民眾,可至兒福中心網站(http:// cwsc.kcg.gov.tw/)查詢上半年課程內容或洽詢電話394-3322。亦歡迎市民至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育兒親職網站(http://babyedu.sfaa.gov.tw/)做線上課程學習。

 

本系列課程遍及本市各區,為服務原住民或偏遠地區民眾,4月及5月份在茂林、六龜等地區也規劃了3場次課程,屆時歡迎當地家長一起來參與。家長如有臨托需求,亦可事先洽詢辦理單位,協助安排免費臨托照顧,讓家長安心學習。

 

社會局兒福中心表示,衛生福利部社家署委託各地方政府規劃「兒童發展」、「生活安全」、「親子互動」、「生活照顧」等4個符合0~2歲主題課程,為方便市民參與及學習,補助正修科技大學、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協助辦理,並精心設計親子互動與DIY實作等活動內容,如設計幼兒副食品製作、親子協調律動、親子藝術拓印版畫、情緒遊戲、嬰幼兒按摩技巧等讓民眾易學、易於日常生活運用之實用有趣內容,普獲民眾歡迎,如有幼兒親職教育的問題可洽托育諮詢專線394-3322或就近到鄰近的育兒資源中心諮詢。

 

聯絡人:兒福中心輔導課馮秀玉

聯絡電話:07-3850535轉209

 

詳細資訊可以到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網站查詢

 

 

資料來源:高雄市社會局

圖片來源

文章標籤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顯示,孕婦因晨吐所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現像稱之為“孕婦晨吐”,對於媽媽和寶寶都有益處。作嘔是早期懷孕時的一種正常現象,有時會伴隨著嘔吐。過半數的孕婦都會有作嘔。這不但只是正常的現象,還表示到目前為止,胎兒和您都很健康。

 

據 文獻紀載,孕婦會晨吐其實是一種保護孕婦免於受到食物來源性的疾病所困擾的自然方式,同時,這種保護機制還能幫助腹中胎兒避免受到化學物質的傷害而造成器 官畸形。這項研究成果來自於一項涉及21個國家懷孕婦女的綜合研究項目,他們比較了這些國家中懷孕婦女出現噁心、嘔吐的比率以及他們的飲食情況。孕婦晨吐 與其攝入的糖、甜味佐料、咖啡因等刺激物、蔬菜、肉類、牛奶和蛋類等食品密切相關,而與她們攝入的穀類及豆類食品沒有太大關係。

 

 

孕 婦晨吐反應通常伴隨著對食物的反感,最常見的是對肉類、魚類、禽肉和蛋類食物感到厭煩。而這些食物在經過現代化的冷藏和處理過程之前,也更容易攜帶有害的 微生物和寄生蟲。另外,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和酒精類飲料同樣也是懷孕婦女所不喜歡的。研究還指出,那些出現晨吐反應的孕婦與那些沒有出現反應的人相比,前者 明顯更不容易發生流產現象。

 

在懷孕第四個月開始,荷爾蒙就會開始減少,這時大多數孕婦晨吐現象就會消失。如果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並且會影響到您以致於不想飲食,或者持續三個月以上則要諮詢醫師,檢查是否患有妊娠劇吐。

 

 

資料來源:

Morning sickness (nausea and vomiting in pregnancy)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離焦慮
家中的寶貝最近開始只要一看不到媽媽,視線一離開就沒有安全感開始哭了起來,連出門買個東西都不行,就像一隻黏人的無尾熊,整天賴在媽媽身邊,一離開身邊都不行。其實,寶寶開始這樣的行為就稱為分離焦慮,只要面對親近或熟悉的人分離時就會產生焦慮或不安的情緒反應,我們常常也會覺得他們開始會怕生或是認人,這些行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其實是很自的表現,是孩子成長必經的歷程,家長們不要對這些表現感到疑惑反倒是要懂得去理解並建立他們的安全感,讓他們有勇氣並鼓勵寶貝們跨出去認識這個新世界喔!!

 


建立安全依附關係
在孩子嬰兒時期的成長過程中,會逐漸的與身邊的主要照顧者建立起這種依附關係,建立這種良好的依附關係就能讓寶寶感覺到安全感,我們就像是寶寶的避風港,當遇到一些挫折害怕時就會退回到我們身邊尋求安全的感覺,而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附型關係其實是很重要的,父母不要去覺得他們好像很黏人,這可以使孩子們更有勇氣去向陌生的環境做探索,對於日後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有正向的幫助,讓他們更容易去與人合作及信任呢。

 


面對分離焦慮父母其實還是能夠透過一些方式幫助孩子,記得不要用負面的語言跟孩子講話,因為責罵負面性言語舞法建立孩子安全感反而還會使小孩更沒自信心而更加焦慮,此時父母們應採用漸進引導的方式使孩子們做好心理建設,帶領他們慢慢去認識體會不同的懷境與不認識的人互動,陪伴他們給機會並鼓勵孩子去嘗試熟悉新事物,但不要強迫他們接受,其實每一次的嘗試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練習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與鼓勵他們去突破,讓他們更能夠有安全感的到陌生的環境探索,也能學習讓孩子玩一些躲貓貓等這類的小遊戲,讓他們慢慢去體會父母親並不是拋下他們而且沒有爸爸媽媽的時間還是能夠很安全玩得很開心,這是減緩分離焦慮很不錯的練習手段,最重要的是多點耐心陪伴與引導陪他們度過這個過渡期喔~

 


參考資料:
[1]搞定3大狀況 克服寶寶分離焦慮
[2]圖一
[3]圖二
[4]圖三

文章標籤

ron55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